“当代苏格拉底”(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那就只能拿出最终的杀手锏了。

既然前两者都是根据人物在原着之中的语言和行为来进行的分析,那么我现在有更现成的作品,而且样本想有多少有多少。于是我从《运河岛》(也就是本书)里面抽取了近期更新中较为主观的两章《悔恨》和《老师老了许多》作为样本,让DeepSeek分析一下这两章内容的作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的结果一如既往的充满了DeepSeek的风味。它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比作者本人还要深刻好几倍。它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了长篇累牍的分析,然而事实上我写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这些想法。

在长篇累牍的分析和对原作者写作意图不断的深挖之中,DeepSeek不知道是惊喜于源源不绝的发现还是沉迷于自身完备的逻辑,在分析之后的总结里里对文章的原作者进行了AI式的夸奖,毫不吝惜抽象又专业的赞美之词。

这些夸奖抽象的同时似乎又出乎意料地精确,因为它使用了多个不同的抽象词语和类比。如果不是我对作者本人十分了解,我简直都要对这个作者产生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在夸奖之外的分析环节也充满着不可思议。即使我本人非常愿意接受多种可能性,在它的分析和我本身的对照中找出足够的并非大量人群都具备的相似点,也需要一番努力。

毕竟在它的推测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年龄在32-38岁的、拥有人文社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哲思深度达到老年智者水平的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哲学研究者。

看了这一切后,我简直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对《运河岛》获得更多的了解,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作者了。

哦,那就是我本人啊,那行,那没事了。

所以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最终的结论,大概就是也许了解童磨的个性时了解个差不多就差不多了。深究之下可能也没有什么办法去深入的了解,毕竟他是一个被创作出来的角色而且刻画中本身就有留白,不同的是观众本来就是有不同的解读的。

至于DeepSeek,讲讲故事出出点子就不错。完全要是听它去讲,距离事实可能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DeepSeek要是否定上句话,那我只好把它的夸奖还给它,去跟它说这是“当代苏格拉底”自己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