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蔡京获得奏章阅批权(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蔡京在内侍省虽然仅待了不到半个时辰,这影响可不小。其后几天,蔡京又到六部、枢密院、翰林院、御史台、大理寺等部门走了一圈,还专门去了太学院,走进教室、走进学生当中,他把这叫做“走访慰问”。每到一个单位,他都是说来看望慰问大家,并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语气很是和蔼,态度也很是真诚,让人无不感受到宰相的关心和重视。这是他的一项工作创举,也是他展示形象、笼络人心的手段。

这一圈走访下来,在朝廷上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所有人包括京城的民间人士都已经知道,宰相礼贤下士,体恤下情,关心下属,重视民生。有这样的宰相,何愁大宋不能振兴?有心之人作了一项专门研究,自春秋以来,不论帝国王朝,还是诸侯各国,首相这样当,蔡京是头一个,即便当年获得过上天封神大权的姜子牙,也没有这样做过。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新鲜,也不得不佩服。因此,就连那些原来对蔡京颇有微词,指指点点的官员们,也对自己以往的做法产生了怀疑,难道是自己看错了,或者说误解了蔡京?总之朝野上下,包括后宫的太监丫环们,一时间形成了一股传颂蔡京事迹、褒扬蔡京精神的热潮。

这一情况被徽宗知晓后,他很是欣慰,也更加为自己的眼光而自豪。有这样的宰相帮自己打理朝政,他自然就可以放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人们不能忽略一个现实:徽宗虽然身为皇上,可他毕竟才是一个十九周岁的青年。何况他本身就不是当皇上的胚子。他满身的基因都是艺术,是书画音乐还有玩乐和女人。他从小没受到过关于如何做皇上的熏陶和教育,因此,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更何况他是在向太后的强力主张下,被匆忙推上皇位的。因此他登基时对皇帝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及素养可谓白纸一张清水一碗,倘若当时没有向太后主政,没有章惇在后边拢着,徽宗登基后的一年多时间,恐怕大宋王朝将国之不国,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正因此,不论是章惇还是曾布,谁都没有从眼角里瞧得起过他。他们当宰相,一是为朝廷为国家做点事,即所谓做一番事业,求得功成;二是为自己捞名声捞好处,也给自己留个好口碑,跟前面连起来就是功成名就,他们都知道徽宗的短板儿,也知道他的特长是什么,他最喜欢什么。也正因此,他们从不正眼瞧徽宗,只拿徽宗当个顽童。章惇还曾想尽自己努力帮徽宗提升一下素质,想纠正一些他身上那些不应该属于皇上的东西,但无奈却遭到徽宗的更大反感最终遭到贬谪。

徽宗对他们由不满到反感,最后到憎恨,主要就是他们的那种骄傲、那种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的态度和做法。而今这个蔡京,跟前面三个宰相有着天壤之别,完全不是一类人。蔡京这么通人情,这么会来事儿,这么体谅他这个年轻皇帝,一切都围着他这个皇上转,一切都为他这个皇上着想。可见蔡京才是真正的大宋栋梁,也是他真正的知己和依靠。蔡京和杨光华就是他的左膀右臂,有了这左膀右臂,徽宗就再也不用愁大权怎么掌、江山怎么维护、朝廷怎么运转了。只要不是关乎国家命运和大宋危亡的重大事项,他皇上就可以放手让蔡京和杨光华去办吧。相信他们会把朝廷的事办的妥妥的好好的,大宋的江山自然会稳稳的牢牢的。

外界对蔡京的评价和议论一片向好。蔡京自然非常清楚,蔡京时代已经到来,他要开始大展手脚了。

他对自己掌握朝政大权,稳定自己的根基,加强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有深入的思考,完整的计划,周密的安排,和严格的步骤。在走访考察慰问了各大部门、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后,他开始按照计划,着手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到阅批奏章权。

蔡京清楚,要想及时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情况、朝廷和全国各级政府及军队运行动态,最便捷、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阅看奏章。而要能及时地看到奏章内容,自然不可能从皇上手上要过来看,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替皇上阅批奏章。可是,凡上达皇上的奏章,宰相是没有权力率先看到的。而只要能帮皇上批阅奏章,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蔡京非常清楚,徽宗既不想,也不屑于每天趴在龙案上阅批那些令人头疼的奏章。可他也知道,只有杨光华有资格和权力代皇上阅批奏章,他人是不能沾边的,这不仅是杨光华的特别身份决定的,也是保密的需要。蔡京要想从杨光华手上要过这个权力来,就需要皇上和杨光华都同意才行。

基于这种考虑,蔡京决定先跟杨光华商量。这天下午,徽宗照例在御书房读书,杨光华则独自在垂拱殿处理文书,阅批奏章。蔡京来到垂拱殿,见杨光华正埋头写着什么,为了不打扰他,轻手轻脚地走到杨光华面前,才轻轻地问道:“杨大人,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