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九十九章 拖延之下的出海(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太仓州。
李子发签发了文书,交给窦樵:“按这个数量装运物资,最迟明日中午出海。”
窦樵领命。
沈?、茹为、黄德安走了进来,拱手行礼。
李子发抬手应付了下,询问道:“三位怎么跑到了太仓州来?”
沈?坐了下来:“陛下给了口谕,命令我等前往日本调查镇国公无差别屠杀倭人一事,我们要出海,只能来太仓州,还请飞云伯安排一下。”
李子发恍然,答应下来:“没问题,那什么,可有大都督的批文?”
沈?愣了下:“陛下给了口谕......
晨光如刃,割开钟山书院的雾霭。顾正臣合上《贞观终章?续篇》,将书轻轻置于石案之上,指尖在封皮摩挲片刻,仿佛触碰一段沉睡的记忆。他未回头,只道:“陆炳。”
“在。”陆炳立于阶下,黑衣染露,双目犹带血丝。
“传令夜巡司十二骑,即刻集结于城南老槐驿。陈默虽失地图,但烬已现身,必有后招。他们不会放过祭天余波未定之机。”顾正臣语气平静,却字字如钉入木,“我要他们在七日内,查清宁王府所有‘采药人’的真实身份,尤其是去年冬至以来出入者名单。另,命苏挽云以游医身份混入清凉寺,盯死黄俨一举一动??此人若真是棋眼,绝不会甘于沉默。”
陆炳迟疑:“若宁王察觉我们动作……”
“他早已察觉。”顾正臣转身,眸光冷冽,“但他不敢动,正因他知道我们在等他犯错。而真正可怕的是,他也知道我们知道他在等我们出手。这场博弈,不是谁先动手,而是谁先乱了阵脚。”
话音落时,东方紫气翻涌,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
三日后,老槐驿。
十二骑齐聚,皆着粗布短褐,扮作商旅镖师。陈默负刀而立,脸上那道针伤已结痂发黑,眼神却比往日更寒三分。他摊开一张手绘草图,指着其中一处标记:“这是我在宁王府书房外听到的对话片段??‘井底三更,龙影不灭’。结合地图残迹与钟山旧庙方位,我推测‘龙渊井’并非实指那口古井,而是通往地下密道的入口,极可能连接前朝皇陵支脉。”
赵九渊冷笑:“建文帝真要活着,早该出来喊冤了,何必藏三十年?”
“问题就在这儿。”巴尔泰低声道,“若建文已死,为何宁王每年派人祭井?若建文未死,他又凭什么相信自己还能登基?除非……有人一直在用他的名义布局。”
苏挽云从角落走出,手中捧着一只青瓷小瓶:“我在礼部搜出的迷魂香,成分与当年燕王府毒杀政敌所用‘梦断膏’一致。配方只有两个人知道??一个是黄俨,另一个是……洪武末年失踪的御药房总管,李守拙。”
众人皆惊。
“李守拙?”赵九渊皱眉,“那不是二十年前就被处决了吗?”
“尸体从未示众。”苏挽云冷冷道,“据宫中老太监听说,行刑当日,棺材抬出西华门时轻得像空的。而最近一次有人见到类似身影,是在云南沐府密档记载中??一名自称‘净尘居士’的老者,曾为沐英遗孀调理心疾,手法纯熟,用药精准,尤擅压制风痹之症。”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而顾大人给我的那本《贞观终章?续篇》第十七页药方,正是治疗此病的秘法之一。”
空气骤然凝滞。
陈默缓缓抬头:“你是说……李守拙没死,他一直躲在宁王身边,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所谓的‘明心和尚’?”
“不错。”苏挽云点头,“而且我敢断定,宁王对建文是否尚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合法’的旗帜来凝聚藩王势力。只要天下仍有‘先帝未亡’的流言,他就始终握有挟制朝廷的筹码。”
赵九渊咬牙:“所以祭天之变,根本不是为了刺杀太子,而是为了让‘建文归来’的说法坐实?一旦太子昏厥倒地,百姓恐慌,流言四起,宁王便可顺势奏请‘迎还旧主’,再以辅政之名摄权?”
“正是。”陈默沉声接话,“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他们不怕失败,只怕无人议论。哪怕只有一瞬混乱,也足以让火种燎原。”
众人沉默良久。
忽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夜巡司探子跪地禀报:“启禀统领!清凉寺昨夜起火,烧毁禅房两间,救火时发现地道入口,深不见底!且……且寺中僧人称,黄俨已于三日前悄然离寺,去向不明!”
陈默霍然起身:“他跑了?”
“不。”陆炳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是被带走了。据守门小沙弥交代,当晚有辆不起眼的青帷马车停在山门侧巷,下来两名蒙面人,提着药箱,说是奉旨为老太监调理旧疾。此后黄俨便再未露面。”
赵九渊怒道:“定是宁王动手了!怕他吐露真相!”
“也可能是另一种可能。”陈默眯眼,“黄俨本就是饵。他故意暴露行踪,引我们注意清凉寺,好让我们忽略真正的行动方向。”
“哪里?”巴尔泰问。
“云南。”苏挽云脱口而出,“沐家世代镇守西南,兵强马壮,又与建文旧臣渊源极深。若宁王真想举事,必先联络沐氏。而李守拙若真藏身沐府,便是串联南北的关键枢纽。”
陆炳当即下令:“飞鸽传书钟山书院,请顾大人定夺。”
半日之后,回信抵达,仅八字:**顺藤摸瓜,假死潜行**。
当夜,十二骑分作三路。赵九渊、巴尔泰率五人伪装成贩盐客商,沿驿道南下;苏挽云携药童身份,独赴昆明,借诊治之名进入沐府内宅;陈默则带两人,重返钟山荒庙,挖掘那口古井下的秘密。
钟山脚下,夜雨淅沥。
陈默披蓑戴笠,立于井边。井口覆满青苔,绳索腐朽断裂,深不见底。他点燃火把,系于腰间,顺着残存铁链缓缓下滑。
井壁潮湿滑腻,约莫下降二十丈,脚下触到实地。眼前是一条狭窄石廊,两侧刻有模糊符文,似为前朝祭祀所用。前行百步,豁然开朗,竟是一座地下石殿,中央设青铜祭台,台上供奉一枚断裂玉玺,其上铭文依稀可辨:“大统承天”。
陈默心头剧震。
这不是建文帝的印玺,而是洪武年间专用于册立太子的“东宫印”残片!
他正欲细察,忽听身后??作响。回头,火光映照出数道身影正从另一侧甬道走来,为首者身穿素白道袍,头戴七星冠,手持拂尘,面容清癯,赫然是已“致仕归隐”的黄俨!
“你果然来了。”黄俨微笑,声音不再嘶哑,反而清朗如钟,“顾正臣派你来的吧?”
陈默不动声色:“你不是失踪了吗?”
“失踪?”黄俨轻笑,“我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侍奉先帝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