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十七章 工业与办厂(一更)(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常千里虽然没出过海,但很清楚转口贸易的利润有多大。

这么说吧,唐时的丝绸之路上,许多商人做的就是转口贸易,真正将货物从西域带至长安的商人数量只是众多商人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商人在沿途城中便处理了货物。

而他们卖出去的货物,被前往那里的商人买走,带回长安等地。

转口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货物集散地,有人将货物运来,有人将货物带走,中间人并不负责商品的加工,只负责对接相应的进出口事宜,收取相应的费用。

将......

顾正臣立于殿中,衣袖微垂,目光沉静。他早已料到今日必有一番争执,也早知这些公侯伯爵心中所想??田地是根本,产业是虚妄;祖宗之法不可变,万世基业在良田。可他们不明白,时代变了,百姓的活路不能只靠天收,朝廷的根基也不能再系于一隅。

朱元璋抬手示意,声音低而有力:“镇国公,你来说。”

顾正臣上前一步,拱手行礼,不疾不徐道:“诸位大人以为,何为财富?”

殿内一时寂静。

有人皱眉,有人冷笑,更多人则是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镇国公”。一个寒门出身的小子,竟敢在此讲“财富”二字?

顾正臣并不在意,继续道:“若说财富,莫过于土地。然则,唐末豪强遍地,庄园连阡陌,百姓无立锥之地,终致黄巢揭竿而起;宋时虽工商兴盛,然官绅兼并日甚,军屯废弛,边防空虚,金兵南下,汴京沦陷,二帝北狩,何其悲哉!元以马上得天下,却纵容权贵圈地牧马,民不聊生,红巾一起,江山倾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诸位今日欲置千亩、万亩之田,只为子孙计。可曾想过,百年之后,若天下八成之田皆归贵胄,百姓何以为生?饥寒交迫,则盗贼蜂起,乱世将至。届时莫说家业,便是性命,亦难保全。”

刘真低头不语,脸色铁青。

蓝玉眯着眼,似笑非笑。

徐达微微颔首。

顾正臣又道:“两厂者,一为钢铁厂,一为纺织厂;两企者,一为海运商行,一为铁路营造司。此四者,非虚设之名,乃实利之源。臣请诸位试问自己:十年之后,是万亩薄田值钱,还是十里铁轨贯通南北、一日千里运货通商更值钱?”

无人应答。

“钢铁厂炼钢铸器,可造农具、车轮、火炮、舰船。每吨钢售银二十两,年出万吨,便是二十万两白银入账。朝廷占三成股,诸公各按出资比例分红。纺织厂以水力机纺棉织布,一人可抵百工,日产细布三千匹,销往江南、辽东乃至高丽、日本,利润翻倍不止。”

他取出一张图纸,由内侍展开于殿前??乃是格物学院所绘的“蒸汽机驱动纺织机”结构图。

“此机以煤为薪,水汽为力,昼夜不停。一台机器每日所产,胜过百名织妇十日劳作。今拟建厂十座,五年之内,覆盖南直隶、浙江、湖广。海运商行将以新造福船六十艘组成船队,行走东海、南海,与琉球、吕宋、暹罗通商,贩盐铁、瓷器、丝绸,购香料、药材、珍木。铁路营造司则负责修筑自南京至杭州、再延至福州之轻轨,以畜力牵引车厢,载人运货,日行百里,打破山川阻隔。”

耿炳文听得目瞪口呆:“这……这岂非奇技淫巧?”

“奇技淫巧?”顾正臣淡然一笑,“当年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可是奇技淫巧?李冰修都江堰,可是奇技淫巧?如今我大明欲强盛万世,岂能固守旧法,拒新术于门外?”

朱元璋缓缓点头:“说得对。朕早年打天下,靠的是刀枪弓马;如今治天下,就得用新政、新器、新人。”

殿外春风拂过,卷起几片桃花,飘落在玉阶之上。

李聚终于开口:“镇国公所言虽妙,但投入巨大,风险谁担?万一亏损,岂非血本无归?”

“问得好。”顾正臣道,“故朝廷设‘保底分红’之制:凡参与两厂两企者,头三年无论盈亏,朝廷保证年息五分。三年后自负盈亏,然有格物学院技术支持,有户部统筹调度,有工部监管质量,有锦衣卫稽查舞弊,何惧亏损?”

此言一出,众人心头一震。

保底五分利?那可是放贷都不易得的回报!

卢震忍不住问:“需投多少?”

“钢铁厂初募银五百万两,纺织厂三百万两,海运商行四百万两,铁路营造司六百万两,共计一千八百万两。”顾正臣平静道,“朝廷出资六百万,余下由勋贵、官僚、富商认股。最低一万两起投,上不封顶。”

殿内顿时嗡嗡作响。

一千八百万两!这是何等巨款!相当于两年全国税赋总和!

可若真如顾正臣所言,每年盈利可达三百万两以上,十年就是三千万两……相比之下,买地收租,亩产不过一二石,每亩年利不足一两,万亩才万余两,尚要遭灾荒、虫害、赋税侵蚀……

孰优孰劣,已昭然若揭。

徐达沉吟片刻,忽然起身:“老臣愿认股二十万两,支持朝廷新政。”

此言如惊雷炸响。

紧接着,颍国公傅友德也站了出来:“末将认十万两。”

凉国公蓝玉嘴角微扬,朗声道:“臣认十五万两,愿为陛下分忧。”

一个个名字报出,从最初的迟疑到后来的踊跃,气氛逐渐炽热起来。就连先前反对最烈的刘真,也在亲信劝说下咬牙认了五万两??毕竟,皇帝都说了,不参与者,日后休想再得恩赏,甚至连子孙袭爵都会受限。

待名单汇总,共募得一千二百三十万两,尚缺五百七十万。

朱元璋却不急,反而笑道:“剩下的,由皇室补足。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各出一百万,其余由内库调拨。”

众人皆惊。原来皇室早已决定带头入股!

散朝之后,顾正臣并未立刻离开,而是被朱元璋单独留下。

武英殿内,檀香袅袅。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盯着顾正臣看了许久,才缓缓开口:“你这小子,胆子不小啊。”

顾正臣躬身:“臣不敢。”

“你可知今日之举,等于动了整个勋贵阶层的奶酪?那些人嘴上答应,心里未必服气。尤其是蓝玉,表面支持,实则借机笼络人心,你以为朕看不出来?”

“臣知道。”顾正臣坦然道,“但只要陛下支持,臣便无所畏惧。蓝玉拉拢人,是因为他看到了变革的方向,却不愿真正改变。他想骑墙,既享新利,又保旧权。可臣要的,是从根上重塑这个国家。”

朱元璋眯起眼:“你想怎么重塑?”

“第一步,抑兼并,断豪强之根;第二步,兴实业,开万民之财源;第三步,改科举,育实用之才;第四步,整军备,立强国之基。”顾正臣一字一句道,“四步走完,大明方可称真正盛世,非止富庶,更有力量抵御外侮,教化四方。”

朱元璋沉默良久,忽而长叹:“你比朕年轻四十岁,却看得比朕远。可惜啊……标儿身子太弱,怕撑不了太久。”

顾正臣心头一紧。

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朱标体弱多病,已是朝中公开的秘密。一旦朱元璋驾崩,朱标继位,能否压得住这群虎狼般的藩王与勋贵?尤其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手握重兵,镇守北平,野心昭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