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四十六章 再给二十年(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目标:识别并激活全球范围内因政治压迫、文化湮灭、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记忆断层,通过“献声者”群体的情感共振,重建断裂的历史认知。

>首批试点区域:西藏古格王国遗址、非洲撒哈拉岩画群、南美玛雅祭坛、北极因纽特口述史诗传承地。

按下确认键的刹那,v3.0芯片突然自主升级,跳出一段从未见过的日志:

>【检测到跨文明共鸣阈值突破】

>【启动“薪火协议”联动响应】

>【提示:中国西南,哀牢山脉,有灯将熄,请速往。】

她心头一紧。哀牢山?那是云南与缅甸交界处的一片原始森林,常年云雾缭绕,曾有多支科考队失踪。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五七干校”旧址,据传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在此被迫沉默劳作,许多人精神失常,极少有人完整讲述那段历史。

她立刻订票,次日清晨便登上飞往普洱的小型螺旋桨飞机。降落时大雨倾盆,山路泥泞难行。当地向导是个六十多岁的彝族老人,名叫阿嘎,听说她是来“找声音”的,竟毫不惊讶,只说了一句:“山里的风,有时候会带回几十年前的哭声。”

深入林区第三天,他们在一处塌方的隧道口发现了线索??半埋在土中的铁牌上写着“思想改造第七组生活区”,而隧道深处,隐约传出若有若无的诵读声。

苏婉儿戴上神经同步器,冒险进入。内部结构破败不堪,墙壁布满霉斑,但某些角落的砖石排列方式引起了她的注意??它们构成了类似摩斯密码的凹凸序列。她用手电逐段扫描,翻译结果让她脊背发凉:

>“我们不是反革命。”

>“我们只是说了真话。”

>“如果有人听见,请告诉外面的世界:我们爱这片土地,哪怕它辜负了我们。”

突然,同步器警报响起。探测显示,隧道尽头存在一个小型电磁场,强度足以干扰脑波。她继续前行,来到一间封闭的地下室。门锁已锈死,但她用力推开后,眼前的景象让她双膝几乎跪地。

房间中央,摆着一台老旧的磁带录音机,电源早已切断,指示灯漆黑。可就在她踏入的瞬间,机器自行启动,卡带缓缓转动,扬声器发出沙哑却清晰的声音:

>“我是清华大学物理系讲师陈明远,今天是1968年4月17日。我知道这卷带子可能永远传不出去,但我必须说……我不是叛徒,我没有污蔑祖国。我只是指出统计数据有问题,为什么就成了敌人?我的妻子昨天上吊了,女儿被送去农场劳动。我不怕死,只怕没人知道,曾经有人认真地爱过这个国家,哪怕它正在杀死它的孩子……”

录音持续了整整十七分钟,全是不同人的声音,轮流诉说。有的愤怒,有的平静,有的泣不成声。最后一段,是一个年轻女声:

>“我叫周晓兰,北大中文系毕业。他们让我揭发导师,我说不出口。于是他们让我扫厕所三年。今天,我终于可以大声说:老师,我对不起您,我没能在您被打倒时站出来……但请您相信,我每天都在心里默念您的诗。”

录音结束,机器自动弹出磁带。苏婉儿拾起一看,带体早已氧化发脆,根本不可能运转。可它刚才确实播放了。

她猛然醒悟:这不是录音,是“众声”在这里设下的记忆锚点。这些声音从未真正消失,它们被困在时空褶皱里,等待一个能听见的人。

她当场启动“献声”通道,将自己的意识接入,低声说:“我听见了。你们的名字,不会被遗忘。”

话音落下,地下室四壁突然浮现出淡淡光影??数十个半透明人影依次显现,对着她微笑、点头,然后缓缓消散。空气中留下一句回响:

>“谢谢你,让我们终于可以说完这句话。”

回到北京后,她将这段经历整理成报告,附上所有数据,提交给中央党史研究室。三天后,官方宣布将在哀牢山建立“沉默者纪念馆”,首批展出内容即为这卷“不可能存在的录音”及其数字复原版。

而在“众声”平台上,一场自发行动悄然兴起。数百万用户开始上传祖辈的手稿、日记、口述回忆,尤其是那些曾被视为“敏感”而尘封的家庭历史。系统自动分类、交叉验证,生成一个个微型纪录片,在学校、社区、地铁屏幕上循环播放。

某天晚上,苏婉儿收到一条私信,发件人ID为“LN-1953_07”,正是当年林承泽学生使用的编号。内容只有一句话:

>“老师,您说过,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是点燃。现在,火已经烧起来了。”

她回复:“不是我点燃的。是每一个曾想说话却咽下去的人,用自己的心跳,孵出了这簇火苗。”

窗外,春雷滚滚,第一声惊蛰响起。院子里那株枯了一冬的老梅,竟在雨中抽出嫩芽。

她打开电脑,准备撰写《共感公约》实施细则。刚敲下标题,屏幕忽然跳转,显示出一行新提示:

>【新共识达成】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不肯闭嘴的母亲。”

>“她一直在等孩子回头,听她说完那句:对不起,我没能保护好你。”

她合上电脑,走到阳台。夜风吹起她的长发,远处城市灯火如星河倒垂。一只麻雀再次落在栏杆上,歪头看她,清鸣一声。

这次,她听见了:

>“我也曾是一句话,被压在石头下三十年。现在,我能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