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 东征之后无憾事(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日,辅臣书院内,赵文渊与林承泽召集外交实务科十余名通晓女真语之学子,于书院密室中商议对策。赵文渊道:“诸位,朝廷已知努尔哈赤有异心,然若其果真举兵,恐牵连女真诸部。今我等需派遣使者前往乌拉、辉发,设法联络其部族首领,以分化其势。”
一名学子问道:“大人,若乌拉、辉发亦有反意,我等该如何应对?”
林承泽答道:“此行虽有风险,然若能寻得女真诸部中亲明之士,便可劝其与朝廷合流,共制努尔哈赤。若其果真有反意,我等亦可将其动向密报朝廷。”
赵文渊道:“诸位皆为辅臣书院之栋梁,此番使命虽艰,然关乎朝廷安危,望诸位竭尽所能,不负朝廷所托。”
众学子皆拱手应命,誓愿赴命。
数日后,辅臣书院派遣数名学子,假作通商使者,前往乌拉、辉发诸部。与此同时,辽东总督府亦命辽东卫所加强巡逻,并在女真诸部边境设防,以防努尔哈赤突袭。
延熙三十六年春末,辽东局势愈发紧张。努尔哈赤果然按捺不住,命其部族将领率兵突袭乌拉部边境,试探朝廷反应。乌拉部虽奋力抵抗,然因兵力薄弱,损失惨重。乌拉部首领阿敏遣使至辽东总督府求援,言辞恳切:“大明乃乌拉之宗主,今建州突袭,乌拉危矣,望朝廷速遣援兵,以保边境安宁。”
李仲良接信后,立即上奏朝廷。朱允?闻讯,怒道:“努尔哈赤果然反矣!朕即刻命辽东卫所出兵,援助乌拉,以示朝廷威严!”
顾明远奏道:“陛下,辽东兵力虽已增强,然若与努尔哈赤全面开战,恐难以持久。臣以为,可命乌拉、辉发诸部联合抗敌,朝廷可为其后援,以牵制努尔哈赤。”
朱允?沉吟片刻,道:“朕意,即刻命辽东卫所出兵,协助乌拉抵御建州之兵,并命礼部遣使前往辉发,促其与乌拉联合。”
王敬之道:“陛下,臣即刻前往辉发,劝其与乌拉合流,共抗建州。”
朱允?点头:“此策可行。朕命你为使,即刻启程。”
王敬之领命而去,辽东卫所亦迅速出兵,驰援乌拉。努尔哈赤见朝廷出兵,知其阴谋已露,遂退兵建州,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辅臣书院所遣学子亦在乌拉、辉发诸部中取得进展。学子们以通商为名,与女真诸部交好,并暗中联络亲明之士,劝其与朝廷合流。乌拉部首领阿敏见朝廷援兵已至,且辅臣书院学子亦带来朝廷厚礼,遂正式向朝廷臣服,并愿与朝廷共抗建州。
延熙三十六年夏,朝廷正式册封阿敏为“乌拉宣慰使”,命其统领乌拉诸部,并赐以军械粮草,以助其抵御建州侵扰。辉发部亦遣使至辽东,愿与朝廷修好,并愿与乌拉合流,共抗建州。
至此,努尔哈赤虽仍据建州,然其联合诸部之策已破,辽东局势亦趋于稳定。朱允?闻讯,欣慰道:“朕知,治国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群臣共治。今女真诸部已分化其势,努尔哈赤孤掌难鸣,辽东可安矣。”
延熙三十七年春,辅臣书院再添新章,设立“辽东边务科”,专授边疆治理、军事战略与外交实务,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边疆局势。朱允?亲题书院大门:“寒门辅臣,兴我大明。”此八字,成为辅臣书院之精神象征,亦为后世传颂不息。
岁月流转,大明江山日益强盛。辅臣书院之名,传遍四海,成为寒门子弟入仕之阶梯,亦成为大明盛世之象征。赵文渊与林承泽亦因辅臣书院之兴,被后世尊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朝廷,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朱允?虽年过半百,仍勤于政事,日夜操劳,未曾懈怠。他常对群臣言:“朕知,治国非一人之力,而需群臣共治。朕愿以此生之力,使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群臣皆感其诚,无不尽心竭力,辅佐朝廷。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