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七章 倒霉的是朝鲜(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开京。

李成桂看着曹敏修派人送来的文书,还有一袋子铸铁碎片、铁珠,目光中的疑惑胜过恐慌。

屏退左右。

李成桂看向崔莹、杨伯渊,开口道:“证据在这摆着,你们怎么看?”

崔莹的老脸尽显沧桑,张开漏风的嘴,缓缓地说:“这些证据是从尸体里挖出来的,不是遗留在外面,说明确实有人手持火器攻击了金州。金州并非小地方,为了防备倭寇,朝廷在那驻扎了五千军。”

“可此战之后,金州守军一部被歼,大部被俘虏带走,连同城内青......

延熙八年春,江南依旧细雨绵绵,桃花如旧,辅臣书院门前,学子们络绎不绝,或执书卷,或负笈而来。书院讲堂之中,炉火未熄,数十名学子围坐,听讲顾正臣遗著《治国策》。讲堂之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儒正缓缓讲述:“顾大人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此八字,便是他一生之志。诸位皆寒门子弟,若能铭记此八字,便不负书院之名。”

学子中,一名少年站起,拱手道:“先生,学生有一问。顾大人既知削藩之策将致皇室分裂,为何仍力主施行?”

老儒沉吟片刻,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曾言,‘社稷之安,重于皇室之和’。若藩王坐大,迟早必乱,天下百姓皆将受其害。顾大人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此乃大义,非私情可比。”

少年若有所思,点头坐下。

讲堂之中,一名年长学子又问道:“先生,顾大人一生辅佐两朝,功高盖世,为何临终之时,却只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老儒微微一笑,缓缓道:“此言,正是顾大人之志。他一生所求,非功名富贵,而是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他深知,帝王之位,非一人之私,而是天下之责。他愿将一生所学、所谋,尽付于陛下,愿陛下能承其志,使大明长治久安。此言,非谦辞,而是其心之诚。”

学子们听后,皆肃然起敬,齐声诵读顾正臣之遗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

景明元年夏,朱允?登基未久,便已显帝王之威。他虽年少,然勤于政务,每日辰时即至御书房,批阅奏章,召见群臣,未曾有懈怠。他深知,大明江山虽已稳固,然国事繁杂,边疆未靖,民生未尽丰,新政虽行,然仍需砥砺前行。

一日,朱允?召见辅臣书院出身之重臣张允贤,于御书房中密议国政。

“朕虽年少,然深知顾卿之志。今大明虽有盛世之象,然边疆仍有鞑靼窥伺,沿海倭寇未靖,地方贪腐未尽,百姓赋役虽减,然仍有困顿者。”朱允?缓缓道,“朕欲推行‘兵制改革’与‘赋役均平’之策,以固边疆,安民生。张卿以为如何?”

张允贤拱手道:“陛下圣明。顾大人曾言,‘兵不可久战,赋不可久困’。若兵制不变,边军疲弱,难以御敌;若赋役不均,百姓困苦,民心难安。陛下所思,正是顾大人未竟之志。”

朱允?点头,目光坚定:“朕已命兵部尚书陈允恭整顿边军,裁汰冗兵,设立‘练兵营’,以练精锐之师。又命户部尚书李文远推行‘均田均役’之法,清查田亩,均定赋役,以安百姓。”

张允贤拱手道:“陛下此举,实为大明百年之计。然新政推行,必有阻力。朝中旧党虽已式微,然仍有盘根错节之士,若不加以安抚,恐生变故。”

朱允?微微一笑:“朕已思之久矣。朕将设‘议政院’,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只问才德。凡有志于国事者,皆可入院议事。朕欲以此制衡旧党,亦可广开言路,使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张允贤闻言,心中大慰,拱手道:“陛下圣明,此策若行,大明必将更上一层楼。”

……

景明二年春,大明边疆战事频仍,鞑靼部族屡犯边关,劫掠百姓,朝廷震动。朱允?亲召兵部尚书陈允恭,于御书房中商议边事。

“朕已得报,鞑靼可汗阿鲁台亲率三万骑兵,攻破大同边关,劫掠百姓数千,焚毁村庄十余座。”朱允?面色凝重,“此贼猖獗,若不早除,恐成大患。”

陈允恭拱手道:“陛下,臣已命大同总兵李广率军迎敌,然李广年迈,军中旧将多有怯战者。臣以为,当速派援军,并启用练兵营新军,以御强敌。”

朱允?沉思片刻,道:“朕欲亲征,以振军心。”

陈允恭大惊:“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动?若陛下亲征,朝中无主,恐生变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