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五十二章 国公府归滕县(九更)(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顾家人是有骨气的,也清楚什么是大局之下,责任为先的道理。

这世上,谁能拒绝团圆?

可为了大明,总需要有人肩负起沉重,忍受着离别,坚定如磐石地,守住自己的职责之地。

顾不愠推着推车,目光中没有半点犹豫。

兖州府衙。

知府吴兴武擦着汗,忍不住对同知吕钦埋怨:“镇国公府家眷返乡这么大的事,为何我们收到消息如此之慢?按理说,他们刚进入台庄,第二天咱们就该收到消息。”

吕钦低头受训:“地方巡检要上报,被镇国公府......

数日后,火器司大帐之内,顾正臣正伏案疾书,案上摆着一卷厚厚的火器兵改革方案。他已连续数日未曾合眼,双眼布满血丝,神情却依旧专注。火器兵的训练虽已初见成效,但若要真正形成战力,仍需系统性改革,从兵员选拔、战术布置、火器配置到后勤补给,皆需重新梳理。

“大人,京中传来消息。”张成快步走入帐中,神色凝重。

顾正臣抬头,放下手中毛笔:“说。”

“兵部虽已失势,但朝中仍有旧将暗中串联,意图在火器司改革过程中制造阻力。此外,礼部尚书李善长已上奏陛下,建议设立火器司监军一职,由礼部派遣文官监督火器司军务。”张成低声禀报。

顾正臣眉头微皱:“李善长?他向来与蓝玉不睦,怎会在此时插手火器司事务?”

张成沉声道:“据属下所知,李善长虽未与兵部同流合污,但对火器司崛起心存忌惮。他担心陛下过于倚重火器司,削弱文官集团对军权的掌控,故而借监军之名,行掣肘之实。”

顾正臣冷笑:“他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他沉思片刻,缓缓起身,走到帐外,望着远处火器兵夜训的场景。火铳声此起彼伏,烟尘弥漫,火光映照着士兵们坚毅的面庞。他心中清楚,火器司的崛起已引起朝堂各方势力的警惕,无论是兵部的武将,还是礼部的文臣,皆不愿看到一个新兴军权的诞生。

“张成,你即刻回京,面见方孝孺,让他在朝中设法拖延李善长的奏请。同时,命锦衣卫彻查李善长与旧将之间的往来,务必掌握证据。”顾正臣低声吩咐。

张成拱手应命,迅速离去。

数日后,京城之中,方孝孺在朝堂之上力陈火器司改革需独立运作,不宜受文官掣肘。他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力陈火器兵乃新式军制,需独立指挥,方能发挥最大战力。朱元璋听后沉思良久,最终采纳其建议,暂缓设立监军一职。

然而,李善长并未就此罢休。他暗中联络旧臣,意图在火器司改革过程中制造混乱,令其无法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火器司内部亦开始出现分歧。

一名火器兵统领王敬之私下向顾正臣进言:“大人,火器兵训练虽有成效,但若要真正形成战力,还需大量实战经验。如今大明边境战事不断,不如请求陛下调火器兵出征,以战代练,方可真正锤炼军心。”

顾正臣沉吟片刻,缓缓道:“此议虽好,但火器兵尚未完全成熟,贸然出征,恐有败绩。若一战失利,陛下对火器司的信任便会动摇,届时朝堂之上,必有人借机发难。”

王敬之急道:“可若不战,火器兵便永远无法真正成长。大人若一味求稳,恐怕难以服众。”

顾正臣望向他,眼中闪过一丝审视:“你此言,可是代表火器兵众将之意?”

王敬之点头:“不少将士皆有此意,尤其是新调入火器司的三万精兵,皆欲建功立业,不愿久居火器司之中。”

顾正臣心中微动。他知道,火器兵若长期驻守火器司,的确难以真正形成战力。而若能出征,不仅能提升实战经验,更能向朝堂展现火器兵的实力,震慑反对者。

他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明日召集众将,共议出征事宜。”

次日,火器司大帐之中,众将齐聚。

顾正臣站在沙盘前,目光扫过众人:“诸位皆欲出征,本官理解。但出征非儿戏,必须慎重。我打算向陛下请命,调火器兵前往北疆,参与对蒙古残部的围剿。此战若胜,火器兵便可真正立足朝堂;若败,火器司恐将前功尽弃。”

众将闻言,皆神情肃然。

一名火器兵统领出列:“大人,我等愿随大人出征,愿为大明开疆拓土!”

顾正臣点头:“好。即日起,火器兵全员进入战备状态,演练新式战术,准备出征。”

数日后,朱元璋召见顾正臣于奉天殿。

“你要率火器兵出征?”朱元璋神色复杂。

顾正臣躬身道:“陛下,火器兵若久居火器司,难以真正成长。臣愿率火器兵出征北疆,参与对蒙古残部的围剿,以实战锤炼军心,提升战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好。朕便命你为北疆军副统帅,率火器兵出征。若能立功,朕自会重赏;若战败,你便自行请罪。”

顾正臣叩首:“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退朝后,朱元璋召见方孝孺:“顾正臣此举,是否太过冒险?”

方孝孺沉声道:“陛下,顾正臣此举,既是挑战,亦是机遇。若火器兵能战,便可真正立足朝堂,震慑反对者;若败,则火器司恐将前功尽弃。”

朱元璋缓缓道:“朕已老矣,大明需要新的军制,需要新的将领。顾正臣若能成事,朕自会全力扶持。”

与此同时,火器司内,顾正臣正亲自监督火器兵整装待发。

火炮、火铳、火药皆已准备妥当,火器兵们整装列队,士气高昂。

顾正臣站在高台之上,望着远方,心中默念:“此战,关乎火器司存亡,亦关乎大明未来。”

他转身,对众将下令:“火器兵,出征!”

火器兵出征的消息传遍京城,朝野震动。朱元璋亲自下旨,命户部调拨军粮,工部提供火器补给,兵部虽已失势,但仍需配合火器司行动。顾正臣在火器司内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部署出征事宜。

“此次出征,火器兵分为三营:火铳营、火炮营与后勤营。”顾正臣站在沙盘前,目光沉稳,“火铳营负责前线压制,火炮营负责远程轰击,后勤营确保火药与补给不断。三营需紧密配合,不可有丝毫懈怠。”

火器兵统领王敬之抱拳道:“大人,我等已演练多次,战术已熟。但北疆地形复杂,蒙古骑兵机动性强,若火器兵无法及时展开,恐难应对。”

顾正臣点头:“此战之难,我亦知晓。但火器兵若不能适应战场,便永远无法成为真正战力。我已命工匠改良火铳,提升射速,同时火炮亦可拆卸,便于运输。”

王敬之沉思片刻,道:“若能设伏,或可出其不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