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二十章 寿光的人心(三更)(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昨晚一夜大风,吹倒了豆角架。

周大山、周小山整理着架子,将倒地的豆角藤小心地缠到架子上,看着地上掉落的黄白色花冠,有些心疼。

种子可是寿光百姓赠的,若种不好,总归对不起人。

周小山用细绳将两根木条绑好,言道:“达,没毁多少,用不了两日,又能开出更多花来,下个月就能吃上了。”

周大山将最后一根木条重新插好,整理好豆角藤:“到时候挑一些好的留下作种,还给王耆老家,咱们总要记恩。小山,你看看那是谁,我怎......

朱承志与王文清再度潜入兵部,已是数日后黄昏。二人乔装成兵部新任尚书府中亲信,身着青衫,步履沉稳,混入兵部衙门之内。兵部衙门自李承恩被拿下后,气氛骤然紧张,锦衣卫与东厂之人频繁出入,查问旧党余孽,兵部尚书虽换新人,然其亲信中仍有旧族暗中潜伏,行事更为隐秘。

朱承志与王文清对视一眼,皆知此行凶险,然书院之志不可废,寒门之志不可弃。二人分头行事,朱承志借故与兵部一员主簿攀谈,探听其是否与旧族仍有勾连;王文清则潜入兵部库房,查阅旧案卷宗,欲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夜色渐深,兵部衙门内灯火稀疏,唯尚书书房仍亮着烛火。朱承志借机混入,悄然潜入书房,翻阅案卷,忽见一封密信藏于书案夹层之中。他取出信封,拆开细读,只见信中言道:“李承恩虽被拿下,然其子李承远已潜入辽东,与旧族余党勾连,欲借辽东军权,图谋不轨。兵部尚书若欲自保,宜速与旧族密通,共谋大计。”

朱承志心头一震,知此事非同小可,若不早作应对,书院恐再遭构陷。他将密信藏于怀中,悄然退出书房,与王文清汇合。王文清见其神色凝重,低声问道:“可有发现?”朱承志点头,将密信递予他。王文清阅后,面色一沉:“李承恩之子竟潜入辽东,若其勾结旧族,借辽东军权图谋不轨,恐动摇国本。”朱承志道:“学生愿星夜兼程,将此信送回书院,交予赵先生。”王文清沉思片刻,终点头:“好,学生在此继续探听,待你归来。”朱承志遂连夜启程,直赴书院。

数日后,朱承志抵书院,入密室,将密信交予赵文远。赵文远阅信后,面色凝重:“李承恩之子竟潜入辽东,与旧族勾连,欲借辽东军权图谋不轨。此事若属实,恐动摇国本。”遂命人将密信呈递皇帝,并附书院诸生所撰策问,揭露李承远勾结旧族之实情。

皇帝阅后震怒,立即召见兵部尚书,命锦衣卫彻查辽东军中旧族余党。数日后,锦衣卫果然在辽东查出李承远亲信中多人与旧族往来密切,证据确凿,皇帝震怒,下令将李承远及其党羽一并拿下,旧族残余势力再度遭受重创。

书院之士因此功绩,愈发受到朝廷重用,各地书院学子皆被委以政务,施仁政、察民情、明法度,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之上亦无人敢再轻视书院之志。

然赵文远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林文昭巡视至湖广辰州,见书院学子治理有方,政务井然,百姓安居,心中欣慰。他召集诸生讲学,强调“书院之士,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以政务为本,以治道立身”。

诸生皆肃然聆听,纷纷表示愿以政务为本,使百姓安居乐业。

然就在此时,又有信使自京中急驰而来,神色凝重。林文昭接信拆阅,面色微变。

信中言道:皇帝虽已下令彻查辽东军中旧族余党,然旧族残余势力仍未消散。其在朝中仍有党羽,暗中勾连,图谋不轨。赵文远已命书院诸生加强策问,务求以政务为本,以治道立身。然局势未稳,书院之士仍需谨慎行事。

林文昭沉吟片刻,将信交予朱承志。朱承志阅后,神色凝重:“旧族之祸,仍未止。若不早作应对,书院恐再遭构陷。”

林文昭点头:“书院之士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步步为营。若书院之士皆能施仁政、察民情、明法度,则百姓自安,书院之志亦可稳固。”

朱承志沉思片刻,道:“学生愿再赴京中,助赵先生应对旧族之祸。若书院之士能以政务为本,使百姓安居乐业,则朝堂之上,亦难动摇书院之基。”

林文昭沉吟良久,终道:“好。书院之志,非一人之志,乃天下寒门之志。若书院之士皆能施仁政、察民情、明法度,则百姓自安,书院之志便可稳固。”

于是,朱承志再度启程,星夜兼程,直赴京中。

京中,赵文远于书院密室召集诸生,神色凝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