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九十九章 大汗,不要勉强(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数日后,周世昌等十二人终于获得召见。大殿之上,天子端坐龙椅,群臣列班而立,气氛肃穆。周世昌等人依礼跪拜,随后依次回答天子策问。

周世昌作为书院贡士之首,第一个上殿。他面对天子,不卑不亢,引经据典,言辞恳切,不仅展现出极高的才学,更以天下苍生为念,提出多项治国良策。天子听后,频频点头,群臣亦为之动容。

待十二人皆答毕,天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书院之志,朕已明矣。今日所见,皆为真才实学之士,非虚名之辈。朕允书院贡士之策,择优录用,以彰寒门之志。”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有大臣面露喜色,亦有大臣面色阴沉。赵文远立于殿外,听得此言,心中大定,连忙叩首谢恩。

书院之志,终于在朝堂之上,落下第一枚棋子。而这一枚棋子,将如星火燎原,照亮整个大明的未来。

赵文远在京城的局势虽暂得稳定,但书院内外的风波并未平息。朝堂之上,虽有天子允准书院贡士之策,但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部分权贵子弟与旧有士族出身的官员,对书院贡士制度心存忌惮,暗中谋划,意图削弱书院之影响。

与此同时,书院内部亦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书院声望日隆,各地寒门子弟纷至沓来,书院学子人数已逾两千人。教学与管理压力陡增,林文昭与朱承志虽竭尽全力,仍觉力有不逮。分班制度虽已推行,然因师资不足,部分课程仍难以满足学子需求。义学虽已设立,然因资金有限,仅能在书院周边试行,尚难惠及更广寒门子弟。

林文昭每日奔波于讲堂与议事厅之间,既要亲自授课,又要协调各方事务。朱承志则负责书院日常管理,安排讲学先生、考核学子、监督账目,事无巨细,皆需亲力亲为。二人虽皆才学出众、志向坚定,然面对书院日益庞大的规模,亦感心力交瘁。

“书院之志虽已初见成效,然根基未稳,若不及时扩充师资、改善教学条件,恐怕难以为继。”朱承志在一次议事会上忧心忡忡地说道。

林文昭点头道:“我亦有此虑。如今书院学子之中,已有不少可造之材,若能加以培养,将来或可成为书院之栋梁。然师资短缺,实为书院最大难题。”

赵文远虽在京城,亦时刻关注书院动向。他深知,书院若要真正立足天下,不仅需得朝廷支持,更需自身根基稳固。他修书一封,寄回书院,言明京城局势,亦提出建议:“书院可从现有学子中选拔才学优异、志向坚定者,提前培养为讲学先生,以缓解师资之困。”

林文昭阅信后,眼前一亮:“此策甚妙。书院之中,已有不少学子才学不逊于讲学先生,若能加以培养,既能缓解师资之困,亦可激励学子奋发图强。”

朱承志亦道:“此事可行。我建议设立‘讲学预备班’,从书院高年级学子中择优录取,教授讲学之道,使其将来可独立授课,辅助书院发展。”

林文昭当即采纳此议,书院遂设立“讲学预备班”,首批录取三十人,皆为书院之中最优秀者。他们每日除正常课程外,还需学习讲学技巧、教学方法、礼仪规范,以备将来授业解惑之需。

与此同时,赵文远在京城亦未闲着。他深知,书院若要真正立足天下,便需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他不仅继续与支持书院的大臣保持联系,亦开始接触部分权贵子弟,试图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书院之志,并非与权贵为敌,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赵文远在一次私宴上对一位权贵子弟说道,“若权贵子弟亦愿入书院学习,书院亦欢迎之至。唯有天下英才汇聚一堂,方能共谋天下之治。”

那位权贵子弟听后,沉思片刻,道:“赵先生之言,令我深思。书院之志,若真能惠及天下,我等亦愿鼎力相助。”

赵文远闻言,心中大慰。他知,书院之志虽遭反对,然只要能争取更多支持,便有望在朝堂之上立足。

与此同时,书院贡士周世昌等人在京中亦渐露锋芒。他们在翰林院、礼部等衙门的协助下,迅速适应朝堂礼仪,并在多次策问应对中展现才华,赢得部分朝臣赞誉。

“此等才学,即便在科举之中,亦可名列前茅。”一位礼部侍郎在一次朝会上称赞道,“书院之志,若能培养出更多如此之才,实为朝廷之幸。”

然而,反对书院贡士制度的势力亦未停歇。有御史再次上奏,指控书院私设贡士,意图挑战朝廷权威,并称赵文远勾结朝臣,图谋不轨。

赵文远闻讯后,未显惊慌,反而更加沉着。他立即上书天子,陈述书院之志,并言明书院贡士之策,实为朝廷选拔真正才学之士,非为挑战祖制。

“书院之志,非为废除科举,而是为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赵文远在奏章中写道,“若朝廷能设‘寒门贡士’制度,使真正有才学者可直接入仕,则天下寒门子弟皆可望有朝一日立于朝堂之上,为陛下效忠。”

奏章呈上后,天子沉思良久,最终未予严责,亦未立即下旨。赵文远知,此为权衡之态,书院之志,尚在风口浪尖。

书院之中,林文昭与朱承志亦加强戒备,防止有人借机生事。他们加强书院管理,严查来往人员,亦加强学子思想引导,确保书院之志不被外力动摇。

夜色深沉,山风拂面,书院之中,学子们仍奋发图强。书院之志,如星火燎原,照亮天下。